北京理工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——
校地融合 学以精工(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)
天文大数据中心实验室里,北京分布式雷达数据中心正在形成月球正面三维成像;毫米波雷达实验室里,理工两江一条智能驾驶车端角雷达生产线正在试运营……走进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,大学涌动的重庆转化科技热潮扑面而来。
让这些突破性研究落地的新区,是探索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两江新区的合作 。北理工有关键技术优势和拓展学科布局、科技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成果愿望;两江新区有电子信息 、汽车等支柱产业优势和开辟发展新领域的北京合作诚意。北理工围绕先进车辆 、理工两江智能化和大数据、大学新材料、重庆转化先进空天等优势学科方向 ,新区高起点建设重庆创新中心 。探索院士领衔 ,科技团队落地,属地发展,互利互惠 。3年多时间里,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已建设25个科技创新平台,组建了500余人的科研队伍 ,科研经费达到3.5亿元。
“校地融合,学以精工。”北理工校长 、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主任龙腾院士说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,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,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。“有国家战略指引 ,我们扎根地方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坚定了 。”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表示。
面向前沿科学
攀登技术高峰
地球生命从何而来 ?小行星的踪迹有何规律?距地球1.5亿公里的深空有什么 ?……正在建设中的“中国复眼”有望给出答案 。
车行明月山 ,盘山而上 ,转过几十道弯,山顶上4部口径16米的雷达遥望太空 。这里,便是有“中国复眼”之称的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一期项目所在地。雷达底座缓缓转动 ,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向寅正在和同事们进行开机调试。
“探测宇宙深处的天体 ,对于电磁波的功率和雷达的面积有着很高要求,而制造一个单体巨型雷达的难度非常大 。”向寅一边测试一边科普 ,“我们借鉴昆虫‘复眼’的原理 ,用许多台大功率高灵敏度的雷达组成‘天线阵列’ ,利用分布式技术达到巨型雷达的效果 。”
为探索“中国复眼”技术,北理工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团队已经奋斗了数十年 。已经建成的一期雷达,可观测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;落子重庆云阳县的二期工程也将启动,可实现750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成像。
“‘中国复眼’将建成世界上观测能力最远的地基深空雷达系统,让我国在深空探测雷达领域保持较长时间的领先优势 。接下来将继续深耕研发,为提升‘中国复眼’性能做好技术储备。”北理工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团队教师丁泽刚说 。
以“中国复眼”项目为龙头,重庆将融合地质、天文 、航空航天、生态旅游、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等,面向前沿科学,攀登技术高峰 。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已获批科技项目355项。
创新引育机制
汇聚四海英才
飞机一落地,丁泽刚就匆匆赶往雷达系统导论实践课教学现场。今天,他要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搭滑轨 ,演示雷达工作原理 。
理论教学在本部 ,科研实践在属地 。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创新实施规模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。作为中心柔性引进的教师,丁泽刚会定期到重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授课。“未来 ,‘中国复眼’也会成为教学课堂 ,培养更多雷达人才 。”
“2019年,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刚成立时,我们需要到各学院去动员。现在,大家都争着来。”韩恺说。
为啥?引育机制不一样 。
用人模式,探索事业编制多元使用机制;激励制度,研发团队享有技术股份,管理团队合法持有股份;平台建设,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是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;实验能力 ,围绕先进制造、绿色电池 、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组建了30余个开放共享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。
良好的创新生态 ,让优秀人才从天南地北汇聚到这里 。
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利用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依托科研团队累计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51名 。目前出站博士后中 ,已有4名作为北理工预聘教授专职外派到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工作。刚满30岁的新体制民用雷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成员王彬 ,就是其中之一 。
“‘中国复眼’需要啥,我们就做啥 。有这个需求牵引,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。”在微波光子实验室,王彬与队友正在研发一个集成光电子芯片项目。“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开展芯片研究有很大便利,这里有芯片厂家,能使研发周期缩短一半,技术迭代更快 。”王彬说。
在这里 ,科研经费更充足 ,青年学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规划去建设实验室 。已从事航天遥感电子产品研发10余年的张玺选择来到重庆,“科研单打独斗可不行,中心在人才培养、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 。”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的支持下 ,张玺团队一年内便发展到20余人。
全新的股权激励